基层与地方治理数据库 |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
“公社-生产大队-生产队”建制体系时期(1958-1983年)兵团团场农业生产机构
案例编号
20250627SANCYPHXUW
案例层级
农村基层建制
行政区
全国
案例类型
基层建制
专题类型
--
案例年份
1958
采集时间
2025-06-27
关键字
兵团团场基层建制设置
1.农业灌溉管理机构
兵团团场内部设置的农业灌溉机构主要是水管所,其职能多体现在农业灌溉用水的规划、分配、监督和管理。
以一四八团场(原莫二场)为例,1958年5月,莫二场成立水管所,负责莫索湾一、二、三场的水管工作,下设四个水管站。1966年8月,“文化大革命”开始后,水管所被撤销。1973年3月,重建水管所。以一二二团场为例,1960年,一二二团场成立水管站,配置28人(其中干部3人、职工25人),负责管理除玛管处所管一支干100米、二支干950米以外的干渠、支渠、斗渠的接配水工作。1969年,团场成立水路连,管水、管林带、管道路。全连96人,其中原水管站有29人。1972年,团场恢复水管站,共配32人,其中干部6人。各营设水利参谋,连队设接水员。1983年,成立水电公司,共有50人(其中干部6人),负责全团场水电管理。在渠道管理方面,1960年,团场制定渠道管理制度,并在实践中逐年完善。一是渠上建筑物周围保持清洁,建筑物5米内禁止取土挖坑。二是启闭机每季度擦洗一次,保证操作灵活。三是渠边杂草1年至少割3次,草茬不超过10—15厘米,保证渠水顺达畅通。四是每级渠道开始放水时,必须试渠放水,逐渐加大流量。五是干、支渠上不经团场批准,不准开口子放水。六是防渗渠道放水前,事先要仔细检查一遍。接到放水通知后,必须提前20分钟赶到放水现场。放水期要昼夜巡渠查水,杜绝垮渠跑水现象。在灌溉管理方面。1958年3月兵团水利工作会议后,团场加强计划用水管理,组织专业浇水班、排,培训浇水人员,制定灌溉制度和灌溉奖惩条款等。1962年,采用以水定地、包水到队、阶段平衡、专水专用、集中抢灌等措施,推行“五定”(定地、定水、定人、定工效、定时间)、“五不配”(无计划、人不够、渠道有草有泥淤、准备不好、超水量均不配水)。由此可见,水管所不仅在供水、水利工程管理、水资源保护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,还通过推动节水灌溉和职工自治管理等方式,支持团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。
2.农业机械管理机构
农业机械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战略、政策、规划和计划,并监督其实施。兵团团场内部设置的农业机械管理机构主要指的是机耕队。
以五十三团场为例,1969年建团初期成立了机耕队,统一负责全团机械作业、由司令部生产组统管全团机务工作。农机作业包括犁地、整地、平地、播种、中耕、施肥、喷药、收割等。1971年2月,成立了修理车间(即修造厂),统一负责全团农机维修工作。1972年5月,工三师二十三团和五十三团合并后,汽车排和修理车间合并成立机运连。1975年11月,机运连的修理车间和机耕队合并,全团的机务工作仍旧由司令部生产组统管。1978年,全团开始机农合一,机耕队的机车调往全民所有制单位,先后在十连(现二十连)、十一连(现二十一连)成立机务排,三连也从机耕队买回拖拉机成立了机务排,机耕队剩余拖拉机划归汽车排,成立机运连。1980年,机运连的汽车部分成立汽车队,农机部分合并到库木鲁克修造厂,机运连番号撤销,四连、五连、六连、八连、九连、良种连分别成立机耕点。
以一三五团场为例,1960年9月4日成立沙门子农场科学技术研究委员会,下设机械化研究组,归属机务股管理。以刘金伟、杜维新为机务参谋,具体指导机械作业技术要求。行政管理方面,全团机车分配到三个机耕队,隶属于三个作业站领导,机车实行统一调配使用。1964年,三个机耕队集中成立为一个综合机耕队。原三个机耕队各为一个机耕点,负责原来生产连队的各项机耕作业、机械管理人员调配等。机耕队成为统管农、林、牧机械的具体管理机构,农田作业初步实现了大面积机械化。在机务培训方面,建团以来,机务人员数量不断增加,但机务人员的文化素质较低。在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,只要出身好就可上机务开机车,有一部分人开了十几年车,对机车的基本维护、保养、使用都不太清楚,造成工作效率低,浪费机力、人力。机务人员的培训主要是以老带新,靠老机务人员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实践来传授,理论授课较少。从80年代初开始,机务科每年举办一次机务人员培训班,时间3至5天,在农闲时举办。
以一二二团场为例,1953年,团场成立机耕队,由团生产股负责管理机车的调配使用。1956年,生产科配有1名专职机务技术员,后又设1名管机务的副股长,管理团机务工作。1964年,农机合一,生产连队成立机务排,团生产科配1名副科长管理全团机务工作,生产连队配有1名专职机务副连长管理机务工作。1965年,团场设机务科管理机务工作。机务排为作业单位。“文化大革命”开始后,团场由“抓革命、促生产办公室”管理机务工作;1968年改名生产组,配2名参谋专管机务。1975年,恢复机务科,配有科长和3名技术员。1964年,实行连队机农合一体制,机力作业由连队统一指挥。1965年,团场机务人员自制和仿制播种限深器和限行器、农田筑埂器、开渠器等,增加了作业项目,减轻了职工的劳动强度。
表3 1958年—1983年一二二团场机械装备统计
项目
年份 | 联合收割机(台) | 农用汽车(辆) | 主要农机具 (台、架) | 农田基本建 设机械(台) | 植保机械 (台) | 畜牧机械 (台) | 林业机械(台) | 排灌机械 (台) | 拖车 (辆) |
1958 | 6 | 377 | 7 | 12 | |||||
1958 | 9 | 382 | 14 | 14 | |||||
1960 | 7 | 410 | 15 | 14 | |||||
1961 | 8 | 413 | 1 | 9 | 15 | 1 | 14 | ||
1962 | 6 | 1 | 411 | 1 | 9 | 13 | 2 | 5 | 14 |
1963 | 4 | 1 | 425 | 1 | 10 | 21 | 2 | 5 | 16 |
1964 | 8 | 1 | 498 | 1 | 10 | 31 | 2 | 5 | 16 |
1965 | 8 | 6 | 429 | 2 | 11 | 40 | 2 | 3 | 16 |
1966 | 8 | 6 | 193 | 2 | 10 | 22 | 2 | 3 | 17 |
1967 | 9 | 6 | 234 | 2 | 12 | 14 | 2 | 2 | 18 |
1968 | 9 | 6 | 211 | 2 | 12 | 10 | 2 | 2 | 18 |
1969 | 9 | 7 | 21 | 2 | 11 | 39 | 2 | 2 | 28 |
1970 | 9 | 7 | 201 | 2 | 13 | 40 | 2 | 1 | 28 |
1971 | 9 | 7 | 185 | 2 | 13 | 50 | 2 | 1 | 38 |
1972 | 9 | 7 | 183 | 2 | 15 | 58 | 2 | 1 | 38 |
1973 | 9 | 7 | 182 | 2 | 15 | 55 | 2 | 1 | 42 |
续表3-2
项目
年份 | 联合收割机(台) | 农用汽车(辆) | 主要农机具 (台、架) | 农田基本建 设机械(台) | 植保机械 (台) | 畜牧机械 (台) | 林业机械(台) | 排灌机械 (台) | 拖车 (辆) |
1974 | 9 | 7 | 183 | 2 | 15 | 62 | 2 | 1 | 38 |
1975 | 9 | 7 | 184 | 6 | 15 | 62 | 2 | 9 | 43 |
1976 | 12 | 9 | 206 | 6 | 15 | 61 | 2 | 6 | 40 |
1977 | 14 | 9 | 206 | 6 | 20 | 63 | 2 | 54 | |
1978 | 14 | 9 | 221 | 6 | 24 | 54 | 2 | 44 | 60 |
1979 | 17 | 12 | 213 | 6 | 24 | 54 | 2 | 44 | |
1980 | 15 | 21 | 241 | 11 | 38 | 53 | 28 | 68 | |
1981 | 13 | 25 | 263 | 14 | 45 | 48 | 2 | 28 | 75 |
1982 | 14 | 25 | 268 | 32 | 66 | 43 | 2 | 14 | 75 |
1983 | 12 | 20 | 320 | 14 | 58 | 43 | 2 | 22 | 64 |
基层与地方治理数据库 |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